瘢痕疙瘩165例分析及相关因素探讨
瘢痕疙瘩虽然早已是人们熟知的一种疾病,并且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其发病机制和研究其治疗方法,但目前仍是现代医学上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对巨大,泛发型者,在治疗上有很大难度。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特异性素质有关,但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许多患者瘢痕疙瘩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非单一因素所致。现将我们门诊1997年1月~2001年12月的165例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资料做一分析,以探讨相关因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5例中男115例,占69.7%,女50例,占30.3%。年龄14~48岁,平均31.8岁,其中在25岁以前发病者105例,占63.6%。病程1~20年,平均5.8年。
1.2 好发部位 上胸及胸骨前区112例,占67.9%,肩背部18例,占10.9%,背部、胸部泛发型者12例,占7.3%,腹部8例,占4.8%,四肢近端7例,占4.2%,双耳5例,占3.0%,面颈部3例,占1.8%。
1.3 相关病因 有明确病因者135例,占81.8%,不能回忆起病因者30例,占18.2%。病因包括:有痤疮,粉刺史者98例,占59.4%,其中58例同时伴有痤疮,占35.2%,且有12例皮损泛发,在躯干部分布有黄豆~蚕豆大的瘢痕疙瘩数10个,且每个皮损的部位均与粉刺的部位相一致,但皮损的大小均超出粉刺的大小,且这些患者既往其它外伤部位并无瘢痕疙瘩形成。有毛囊炎,疖肿史者14例,占8.5%,水痘-带状疱疹后7例,占4.2%,接种疫苗后4例,占2.4%,穿耳眼后感染所致5例,占3.0%,其它外伤后10例,占6.1%(包括烧伤、烫伤、碰伤及皮肤小肿物激光后)。有家族史者8例,占4.8%。
1.4 自觉症状 有痒感者105例,占63.6%,有轻度疼痛者6例,占3.6%,且在气候变化时疼痛明显。其余患者无自觉症状。
1.5 既往治疗情况 既往接受过各种治疗而复发者79例,其中40例为单纯手术治疗,15例为 90 Sr贴敷治疗,24例为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其余患者未治疗过。
2 讨论
有学者认为瘢痕疙瘩的发生与雄激素代谢亢进有关 [1] 。本组资料显示本病以男性多见,占69.7%,且25岁以前发病者占63.6%,另外98例(59.4%)有痤疮史,58例(35.2%)同时伴有痤疮,这些均支持本病的发生与雄激素代谢亢进有关的观点。另外,在12例泛发型者,皮损的发生与粉刺明显相关,但这些患者在身体其它外伤部位并无瘢痕疙瘩形成,所以单用特异素质并不能解释这一现象。同时本病还有明显的好发部位,本组资料以上胸部为最多,占67.9%,但四肢远端尤其是指趾末端未见发病,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双手是最容易受外伤的部位,但却不发生瘢痕疙瘩,提示除外伤外,本病的发生还与其它因素有关。有学者认为瘢痕疙瘩的形成是机体对侵入到皮肤中的抗原如皮脂、黑色素等发生免疫反应的结果 [2] 。Bloch [3] 也认为瘢痕疙瘩的发生是一局限性免疫反应。而本组12例与粉刺明显相关,提示粉刺可作为一种致敏原而刺激机体发生局限性免疫反应。林尚泽等 [4] 也认为耳垂瘢痕疙瘩的发生与局部反复感染或异物刺激有关。本组患者中有7例与病毒感染有关,有14例有毛囊炎,疖肿病史,4例为接种疫苗所致,穿耳眼所致的瘢痕疙瘩的患者也均有反复发炎的病史,这些又提示本病的发生也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总之,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如特异素质,好发 部位,感染及内分泌等因素。因此,在治疗上是否可以根据不同病因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应随机对患者采用某一治疗方法,但对因性治疗是否能降低复发率,达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好好的知识.疙瘩的人多了解. <P>太专业了,有点看不懂.呵呵.感谢你.</P> <P>楼主,不错啊!学习中!</P> 说了半天,有表没理,离治病远着呢! 雄激素代谢亢进 这个又是因为什么啊? 哎 楼主您好,您所提供的知识,对于疤痕的了解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也很感谢您所提供的这些知识应该是会帮助到很多吧友,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