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球熙 发表于 2012-1-30 22:23:54

大剂量90Sr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分析

作者:作者:宋晓良 刘 颖 勾振恒 赵银龙 罗云霄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核医学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来源:医学期刊 / 内科学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次大剂量法90Sr 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学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24 例患有瘢痕疙瘩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24例患者采用分次大剂量照射法治疗,100例患者采用常规分次小剂量照射法进行治疗,并将后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大剂量组和常规小剂量组在临床治愈率、有效率和副作用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大剂量组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副作用发生率也增高。结论 分次大剂量90Sr敷贴法治疗瘢痕疙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90Sr;敷贴治疗;瘢痕疙瘩;大剂量

瘢痕疙瘩即瘢痕瘤。治疗方法有多种,局部注射激素(如得保松等)可使瘢痕明显缩小,但停药后继续增长,疗效不稳定;较大、单发且厚度超出0.5 cm的瘢痕疙瘩采用手术切除后再配合90Sr 敷贴方法效果好且不复发;面积小、突起明显、非广泛发病的瘢痕疙瘩局部注射放射性胶体疗效确切〔1〕;对于较薄的瘢痕疙瘩、特别广泛发病者易采用90Sr 敷贴进行治疗。以往报道,90Sr敷贴治疗瘢痕疙瘩多采用多次小剂量照射法,因治愈所需疗程多,部分患者难以坚持而放弃治疗〔2,3〕。笔者在以往多次小剂量90Sr敷贴法基础上,采用大剂量90Sr 敷贴法治疗瘢痕疙瘩12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24例瘢痕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采用大剂量法124例(男44例,女80例),年龄6个月~75岁,平均年龄32 岁,病程2个月~20年。常规小剂量法100例(男36例,女64例),年龄2~72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3个月~18年。发病部位包括前胸、肩、背、腰、头颈、腹及外阴等部位。最小的瘢痕约为0.50 cm×0.50 cm,最大的约为5 cm×6 cm 。瘢痕形态各不相同,最薄的瘢痕约为0.08 cm,最厚的瘢痕为0.62 cm。瘢痕的数量有单个、两个及多个。多数患者以瘢痕增长较快,同时伴有痛痒不适而就诊。
    1.2 设备 不锈钢密封式90Sr核素治疗器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型号分别为1.0 cm ×1.0 cm、2.0 cm×2.0 cm、3.0 cm ×4.0 cm及4.0 cm ×8.0 cm。
    1.3 方法 患处接触性照射,同时用厚约3 mm的胶皮屏蔽周围正常皮肤。
    1.3.1 大剂量法 124例患者采用大剂量法治疗,每次照射剂量为2 000~3 000 cGy,每次间隔7~15 d,3~4次为1个疗程。
    1.3.2 常规小剂量法 100例患者采用常规小剂量法进行治疗,每次照射剂量为150~300 cGy,连续进行照射,10次为1疗程。
    两组在照射治疗期间,禁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1个疗程未痊愈者,2个月后可重复进行治疗。个别患者可根据局部治疗反应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两疗程间隔时间,直至痊愈。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瘢痕疙瘩消失,不再长出,痛痒消失;显效:瘢痕疙瘩明显变平,但仍略高于皮肤,质地变软,痛痒消失;有效:瘢痕疙瘩略见缩小,或缩小不明显,但质地变软,痛痒减轻或消失;无效:瘢痕疙瘩大小、质地无变化,痛痒未消失,或治疗后继续增长。
    2 结 果
    2.1 性别和好发部位统计结果 在224例患者中,男80例,女144例,男∶女约为1∶1.8,该病好发于女性。共259个瘢痕疙瘩,前胸129个(49.64%),肩、背、腰、臀部 65个(25.18%),头颈部24个(9.35%),腹部及外阴部19个(7.19%),四肢17个(6.47%),耳部5个(2.17%)。
    2.2 治疗效果 大剂量90Sr敷贴治疗124例中,第1个疗程治愈78例(62.9%),显效18例(14.5%),有效28例(22.7%);对1个疗程未愈的剩余46例,间隔2个月进行第2疗程治疗,治愈16例,2个疗程累计治愈75.8%;对2次治疗未愈的剩余30例,2月后进行第3个疗程治疗,治愈8例,3次累计治愈82.3%。对3次治疗未愈的剩余14例,2月后进行第4个疗程治疗,治愈9例,4次累计治愈96.9%,5例失访。常规小剂量治疗组1~4疗程累计治愈率分别为0%、11.6%、38.8%、63.5%。两组间每个疗程治愈率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
    2.3 4个疗程后两组疗效及副作用比较 见图1。可见经4个疗程治疗后,大剂量组累计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小剂量组,无无效病例,但副作用发生率也明显增高(P<0.05)。
    图1 4个疗程后两种90Sr敷贴治疗法的疗效比较
    2.4 疗效与年龄的相关性 将大剂量照射组患者按10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4个疗程后不同年龄组治疗疗效比较。由图2可知,瘢痕的治愈率与年龄有关,在10岁年龄段瘢痕治愈率最高,逐渐呈下降趋势,50岁开始趋于平稳,以后各年龄段瘢痕治愈率无明显差异。
    图2 4个疗程后不同年龄组疗效比较
    3 讨 论
    瘢痕疙瘩是指皮肤在创伤后,成纤维细胞活性异常增高,大量结缔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导致瘢痕过度增长,超出原有损害范围,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细胞因子、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及角质形成细胞等有关。也有研究〔4,5〕表明瘢痕疙瘩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和免疫有关。
    本文资料表明,瘢痕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8∶1;好发部位依次为胸部,肩部,上肢,腹部,腰部。
    采用放射性核素90Sr敷贴治疗瘢痕疙瘩,是利用核素90Sr发射出β射线在病变组织处产生一系列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1〕,可使微血管收缩,细胞分裂受抑制,导致细胞繁殖能力丧失,最终出现辐射损伤,代谢失调紊乱,细胞衰老或死亡,从而达到对瘢痕治疗目的。90Sr敷贴器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可产生β射线的特点,经过特殊制作而成,根据临床需要,制成不同形状。它不同于直线加速器所产生的β线,由于没有经过高电压的作用,它的穿透深度较浅,在组织中的穿透能力弱,体内最大射程为11 mm,穿过2 mm的组织后射线能量不足20 %,不损伤深部组织,适于此类皮肤病的治疗。
    目前,90Sr敷贴治疗瘢痕疙瘩主要分多次小剂量照射法〔2,3〕和少次大剂量照射法〔6,7〕,两种方法所使用的剂量每疗程均不超过4 000 cGy,因此治疗效果不明显,且需要多个疗程进行治疗,致多数患者难以坚持而放弃治疗。本文所采用的常规小剂量法每个疗程照射总量为1 500~3 000 cGy,与文献报道相近〔8〕;而大剂量法每个疗程的照射总量达6 000~8 000 cGy。大剂量放射性核素90Sr敷贴治疗瘢痕疙瘩总有效率达100%,4个疗程治愈率达90% 以上。且大剂量组每个疗程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小剂量组,特别是病程短、病灶薄、病损范围较小的瘢痕疙瘩,多数经1个疗程即可治愈,所以,一旦发现瘢痕形成,就应及早治疗。
    90Sr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主要与瘢痕大小(面积)及厚薄等因素有关,瘢痕面积小、薄者疗效佳,面积大、较厚者疗效相对差。另外,个体对射线敏感程度、瘢痕局部照射时间(剂量)及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也直接影响90Sr敷贴治疗效果。我们认为两个疗程间隔时间以2个月为好。间隔时间过短,治疗反应未结束;但间隔时间也不宜过长,尤其是在瘢痕活动期,否则疗程间瘢痕又开始生长,治愈时间将延长。
    本研究表明,经4个疗程治疗后,大剂量组的累计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小剂量组 ,且无无效病例,但随着照射剂量增加,疗效提高,副作用发生率也随之提高,个别病例于照射后1个月左右可出现一过性肿胀、红斑、色素沉着、水疱等局部反应,上述反应消退后瘢痕表面可出现蜕皮现象。对射线过于敏感个体,瘢痕表面皮肤可出现破溃,伴有少许渗出液,进一步加重即形成放射性溃疡,溃疡一旦形成,自行愈合较慢,有的约需3~6 个月,伤口表面逐渐形成结痂,结痂脱落后瘢痕明显变平。外用肤生软膏和维斯克液可明显加速创面愈合〔9〕。临床观察,应针对不同个体,治疗不同阶段瘢痕局部皮肤颜色的变化酌情增减β射线的照射剂量,尽量减少溃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老年人的皮肤出现老化现象,对各种物理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加。本研究发现,50岁以上患者,其瘢痕表面皮肤极易受到射线的照射而出现红斑甚至破溃等治疗反应。主要原因是皮肤老化后,基底细胞增殖速度减慢,损伤后愈合较慢。故该组病人每疗程所给予的照射剂量适当减少,以皮肤出现红斑为宜。这可能也是50岁以后瘢痕治愈率并未出现明显增高趋势的主要原因。

桃小雅 发表于 2012-1-31 22:03:42

唉...不知道用的是大是小

球球熙 发表于 2012-2-2 12:01:54

桃小雅 发表于 2012-1-31 22: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唉...不知道用的是大是小

哎非常复杂。确实需要多多探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剂量90Sr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