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表皮痣于1963年被首次发现,称之为单侧痣,又名表皮痣、疣状痣、疣状线状痣等,为表皮的局限性、先天性发育异常。 本病常在初生儿或婴儿时发病,偶尔在10~20岁才出现。最初为角化性丘疹,逐渐向周围扩大融合成密集的角化过度性疣状斑块。呈灰白或棕褐色,表面粗糙不平,质地坚硬。病程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偶尔有剧痒。至青春期停止发展,但永不消退,一般不恶化。根据皮疹形态及分布可分为:①局限型表皮痣(localizedepidermalnevus):皮损呈局限性分布;②系统型表皮痣(systematizedepiermalnevus):皮损呈弥漫性或广泛性分布;③单侧痣(nevusuniuslateris):皮损分布于半侧躯体;④高起鱼鳞病(ichthyosishystrix):皮损广泛性双侧分布,可排列成不规则的几何形状;⑤炎性线状型疣状表皮痣(inflammatorylinearverrucousepidermalnevus,ILVEN):皮损为局限性分布,好发于下肢,伴有瘙痒,表现为红斑、鳞屑形成和结痂,女性多见。 组织病理:可见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并可见颗粒层增厚及柱状角化不全,基底层黑色素增多,但无痣细胞。 对病变范围小者推荐冷冻、电灼术治疗。对面积较大者可切除缝合。更大者要切除后植皮。不推荐化学腐蚀药物的剥脱治疗,以免形成腐蚀性溃疡和继发性瘢痕。有资料建议外用维生素A酸乳膏外用,但疗效可疑并不确定。 推荐阅读:疤痕手术后护理方法详细介绍 http://www.scarbbs.com/article-237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