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的专业术语是寻常痤疮(Acne vulgaris),其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毁容性。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根据国外学者的统计,高达80%的青少年有过痤疮,而成年人的这一比例是5%。 痤疮的分类 痤疮的表现不一,从生理性粉刺到炎症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严重者还易形成瘢痕、面部黑色素沉积。痤疮不仅影响人的美观,对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以至行为方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它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心身疾病。 内分泌因素 现代研究表明内分泌因素尤其是雄激素的代谢水平是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中主要是增加皮脂腺的活性。雄激素分泌旺盛,可刺激皮脂腺细胞的增生与分泌。雄激素中的睾酮在酶的作用下,与相应受体结合,调控毛囊皮脂腺的活动,致使毛囊皮脂腺的异常角化。角化细胞相互粘连,堵塞毛囊管口,从而导致痤疮的发生。 青春期前及青春期女性痤疮患者月经前期雌二醇水平偏低,睾酮相对升高,从而导致痤疮发生或加重。 青春期后的青年人大部分面临着社会、家庭及经济方面的巨大压力,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紧张和抑郁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长时间不能发泄,将刺激大脑皮层一边缘系统的情感环路,从而导致雄激素增加,最后形成青春期后痤疮,又称为迟发性痤疮。 劳累、经常熬夜也会使患者的内分泌发生紊乱,从而加重病情。 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脂质包括自由脂肪酸、亚油酸、鲨稀酸,皮脂溢出过多导致皮脂腺功能异常,形成过多脱屑,引起细菌的滞留和繁殖,进而产生局部炎症。 Akamatsu等发现痤疮患者粉刺中亚油酸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而棕榈酸甘油酯水平明显升高。 亚油酸有维持表皮屏障功能的作用,还具有抑制中性粒细胞活性氧簇的产生和吞噬作用,当过低浓度亚油酸通过皮脂腺导管时,刺激上皮角化,形成粉刺。而棕榈酸甘油酯可减少中性粒细胞产生过氧化氢,通过氧化压力作用降低表皮屏障功能,使得炎性递质更易通过毛囊进入真皮,加重炎性反应。 微生物感染 皮肤微生物群与宿主、环境之间应保持生理、动态的平衡,一旦该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患者面部菌群发生异常,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病理状态下,细菌尤其是丙酸杆菌(下面多项治疗也涉及该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可刺激毛囊皮脂腺开口处上皮增生及角化过度,后者(角化过度)使皮脂分泌通道受阻,排泄不畅。当皮脂、角质团块等在毛囊口时即形成粉刺,富有刺激性的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症性皮损。 另外由细菌产生的一些低分子多肽可趋化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水解酶可使毛囊壁损伤破裂,各种毛囊内容物溢出真皮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深部炎症。 推荐阅读:疤痕手术后护理方法详细介绍 http://www.scarbbs.com/article-237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