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论坛首页的新闻,怕有的疤友没有注意,所以帖出来让大家看看.
西南财经大学今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招收29名学生,该区一名报考财务管理专业、且排名第12位的女生收到了学校退档通知,退档理由是“面部有疤痕”。学校对此还认为没有“歧视”。最终,湖南大学录取了这位女生。(7月25日《新京报》)
西南财大的这样的做法与说辞,显然让人无法理解和接受,是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通的。按照中国教育部、卫生部、残联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检指导意见》第八条的规定:面部有疤痕的考生不宜就读音乐表演等专业。然而,财务管理专业没有这方面限制,试问高校以何为据,拒收新生?
学校的这一系列言行,不由让人联想到另一则新闻。最近,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一些校训在师生中的认同度降低,感召力不足。是什么让一些高校的校训似曾相识?(7月25日《人民日报》)
在标榜着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大学精神,以“经世济民、孜孜以求”为校训的大学,却不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而公平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大学连宪法保障他们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敢剥夺,何谈“经世济民”来治理天下,救济百姓呢?这样的标语式的大学校训,一个有着不仅严重侵害了一位正常学子的求学权益,而且还严重地挫伤了一位无辜女生自尊的心灵,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伤痛,摧残一个健康人的心理健康的大学的校训,认同度低,感召力不足,不是顺理成章吗?
从因无关紧要的伤疤就轻易将一个学生拒于大学校门外这一事件,我们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校训成为了“空中飞行物”,不能贴于实际,引导一个大学,逐渐倾向于“大而空”。这样的校训,师生的普遍难以认同,有些甚至成为校园中可有可无的“摆设”。而一个好的校训,是一所高校无形的“精神财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校训不仅是学校传统的承载和学校精神的象征,更是对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因而,一个好的校训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
如若高校想跳出校训的尴尬圈,学校和老师要能将校训贯穿到学校的活动中去,从细微出发,不仅对内让校训成为在校大学生的精神指导,更要对外让社会对一个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能“感同身受”。而不仅仅是在入学和毕业典礼时才听到某个校长领导拿着别人早已写好的发言稿,很不熟练地读出校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