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很多微整的护肤方式,特别是用滚针导入式的,原理都是「先破坏,再修复」,即在皮肤自我修复的过程中让皮肤有全新恢复的过程,这种创伤对新陈代谢较慢的熟龄肌肤有什么影响?
答:
逻辑上「先破坏、再修复」是对的。实务上应该考虑二个可能:
① 如果该熟龄皮肤的承受能力非常低落,可能导致「先破坏,难修复」或「先破坏,不修复」。因此在采取这些破坏性治疗前(激光也算;甚至连左旋C等酸性导入也算),除了评估「多少剂量才会产生效果」,也应该评估「多少剂量是安全的极限」,以免产生破坏后无法重建的纠纷与遗憾。
② 所谓「保养品的安全」,其实是建立在「观察剂量」这个前提上。姑且不论保养品的长期安全有待商榷;使用者对于「涂抹=>按摩=>密封=>超声波导入=>离子导入=>电脉冲穿孔导入=>滚轮导入=>注射引入」的疯狂追求,无疑地增大了保养品内防腐剂、安定剂等化学成分的吸收强度。而这些「吸收」,原先并不在制造厂商的设想中。换句话说,以「微针导入方式」给予保养品,必须严格遵守「该保养品本来就设计为注射剂型」以及「区域的消毒行为完善,避免细菌借机侵入」这二个主要原则。
然而「该保养品本来就设计为注射剂型」基本上是个死命题—「注射剂型」应该多是药物,不会是保养品。
从这样的导论下手,各位可以清楚知道:「微针滚轮导入」的风险十分巨大~
注:事实上,当年发明微针滚轮的目的,单纯是「先破坏,再修复」。原始设计中并不包含生长因子、保湿成分、抗敏成分的导入。后者是商业操弄的结果,不符合医学逻辑与原理。
1.我不反对微针,但是必须在健康皮肤上才能执行,否则可能「先破坏、难建设」
2.微针之后使用任何导入产品(号称表皮生长因子、干细胞生长因子、修护敏感因子…)都是有风险的!这些产品的设计目的是外用,是在「表皮屏蔽健全」的前提下使用。使用微针滚轮之后,再乱七八糟导入些产品(<=请注意,不是「导入乱七八糟的产品」;导入任何产品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乱七八糟的思考!),当然会有感染与发炎的风险
3.至于另外二位医师的意见…我个人认为「医疗关乎人命,宜更加保守些」。
4.另外,如果各位对于变成酒糟/敏感/玫瑰痤疮有「兴趣」…可以多多思考微针、飞梭雷射后加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