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是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经历炎症期、修复期和重塑期3个阶段后可能形成正常愈合瘢痕、异常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3种结果。在一定时限内经历各个阶段而终止于细小、平整、颜色接近于周围皮肤的瘢痕成为生理性瘢痕,反之则称为病理性瘢痕。临床上又将病理性瘢痕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病理性瘢痕不同于正常的皮肤组织结构和形态,表现为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的过度沉积及新生血管。瘢痕的综合治疗,采用手术切除(含瘢痕内切除),皮质类固醇类药物进行瘢痕内注射,放射线照射和局部压迫治疗措施,这些治疗方法早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但如何实施注射治疗,以及针对不同部位的病损采用何种综合治疗措施最佳,目前尚无一致的意见,多数是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和对瘢痕疙瘩的理论认识。现将我们对瘢痕药物注射治疗的有关经验总结如下: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科刘新海
一、注射药物种类:
1、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酵激素:作用机制目前研究较为明确,主要作用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影响糖及蛋白质的代谢。
2、局部注射钙通道阻滞剂:可导致瘢痕萎缩、变软、变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使瘢痕成纤维细胞停滞在分裂期,减少胶原合成而起作用。
3、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增生性瘢痕,可减轻瘙痒症状,但至于能否促进其退化,防止复发,目前前尚不清楚。
4、局部注射肉毒素(BTXA)对神经肽P物质存在抑制作用,而神经肽P物质可以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加速胶质的分泌;同时,神经肽P物质也是瘢痕增生潮红、瘙痒的重要介质。另据文献报道BTXA用于治疗前列腺良性增生及诱导腺细胞凋亡都具有一定作用,这些都为应用BTXA治疗HTS提供了理论基础。
5、复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
二、注射方法:
1、首先,如何使患者在接受注射时不致感到太疼痛。较普遍的做法是把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溶液)与治疗药配制后进行注射,虽然可达到一定的止痛效果,但往往不够完善。提倡的注射方法是,先从瘢痕边缘的正常皮肤处进针,将局部麻醉药注射至瘢痕下方,然后向瘢痕内注射治疗药物。对瘢痕面积较大者,可先行瘢痕边缘麻醉,然后调换略长的针头向瘢痕中央方向进针并注射,或在瘢痕中央用小号针头垂直进针至其下方。如此操作虽较烦琐,但止痛效果较完善,利于继续操作治疗。使用小号针头注射麻醉药除了能减少疼痛外还能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其次,注射部位应首先选择瘢痕的周边,尤其是瘢痕面积较大部分一次注射药量受限的瘢痕。因瘢痕疙瘩有浸润周边正常皮肤的特点,而且周边瘢痕中的成纤维细胞最为活跃。所以,在瘢痕的最活跃部位先注射药物,就是先阻断其对正常皮肤的浸润。再次,注射方法也是治疗过程的关键。认为,用小针管大针头较好,如用一次性针管接7号针头,较易注入药物。既便如此,在注射过程中还应该将针头固定住,防止针管内压力过大推注时使针头脱落。并且每次注射完毕略回抽针栓,避免拔针时针管内的压力将药物排出,造成浪费。
2、应用复合药物注射时应严格掌握层次,只能将药物注入到瘢痕疙瘩实质中,而严禁将药物注入皮下或周围的正常组织中,当将药液注入到瘢痕实体中时瘢痕会明显膨隆呈苍白色,表面呈桔皮样外观,当药液开始向周围组织浸润时应及时停止注射。注射时若瘢痕过大应分点注射,每点的间距0.5~1.0cm,每点注射药液浸润的范围可为0.5~1.0cm,进针时最好和瘢痕表面垂直,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轻易停药,否则极易复发。
3、高压注射器瘢痕注射:国外最初高压注射起源于口腔科局部注射麻醉药的应用,后进一步发展为压缩空气喷射式注射器及用于皮内注射的无针头注射器,以减轻注射时的疼痛和消除儿童注射中的恐慌。后来人们将其应用于瘢痕内的注射,但是每次注射,射入皮下瘢痕内的药液仅0.1mm左右,深度在0.4mm左右,若瘢痕组织过度肥厚则药液无法达到深层病变组织,所以它还不能满足瘢痕疙瘩患者治疗的需要,研制一种省力、高效的压力注射器或助推注射器非常必要,高压注射助推器有望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总之,瘢痕的注射治疗效果明确,但还不规范,总结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预防远期复发是非常有意义的。
电话预约咨询:
刘新海博士:13716626932
QQ:375087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