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真实性
一个独立研发的高科技项目,一定有她严谨的研发历程,不可能是嫁接来的或凭空飞来的。作为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我有必要提供给患者者一个有迹可循的线索。我,没有出国深造过,所有的研究,100%都是完全独立在国内完成的,因此,未与任何单位进行合作过。一个真正的新技术不可能是一撮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研究积累;一个真正原发意义的新技术,不可能没有研究平台,或者购买某种仪器设备就能够开展的。因此,我提供给贵公司我的研究工作经历,从而真正了解和相信这项技术。
1989.9---1994.7 就读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二大班10小班;
1994,8---1998.7 河北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 骨科 住院医师
1998.8—2003.7 就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即北京石景山八大处整形外科医院),硕博连读,师从戚可名教授, 王佳琦教授。
博士论文题目:《自体成纤维细胞注射移植的可行性研究》。
博士毕业证书编号:100231200301000113。
博士学位证书编号:Z 100232030047
2003.8---2007.12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2008-2013年特招入伍 参与创建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因为工作需要被解放军总医院转业。
(301医院的军官证和出入门禁卡)
从研究工作经历来看,我在中国最大的整形外科专科医院(八大处整形外科医院)攻读博士学位5年;曾在中国地方最大、久负盛名的北京协和医院工作5年;曾在中国最大的军队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因此,我这样形容这项技术:种子孕育在整形医院,生长在协和医院,花蕾初放在301医院。但这项工作100%都是我一人完成的,是我一个人17年的坚守,才到今天的地步。
这项技术在美国属于新药批准,在中国属于第三类医疗新技术。我在301工作期间进行了下述工作。
按照合理、正常的审批程序,我只需要一个临床评审会就可以正式应用于临床。不幸的是,我等到了转业。但301医院出示的证明显示。我的转业不是因为出现临床差错或试验中出现问题。
截止到2015年3月5日,我累计完成111例病人的细胞培养,注射次数达到1000多次。其中有种种原因中途退出的,但没有造成意外情况发生。做为这项技术的研发者,我也是这项技术第一个临床实验者。
上述数据表明,作为研究者的赵玉明,有时间、有科研平台、按严格的医学研究规范进行了上述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