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危险是无处不在的,有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外伤,特别是烧烫伤,这种经历肯定有不少人有过的,众所周知,烧伤应该自己的处理,避免伤口受到二次感染,加重病情。然而,很多人在处理烧伤时经常陷入了急救误区,导致病情恶化。 误区一 认为烧伤只是皮毛损伤 研究表明,局部烧伤会引起全身性反应,成人烧伤面积20%、小儿烧伤面积10%以上,就有引起休克的可能。烧伤后心、肺、肾、胃肠等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种现象叫做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有专家建议把烧伤称为烧伤病,也就是说它不只是一种伤,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需进行综合治疗。 误区二 烧伤后不用冷水冲 有人认为,烧伤后不能用冷水冲,否则会起水泡。其实烧伤后起不起水泡,与烧伤原因和烧伤深度有关,与烧伤后是否接触冷水无关。Ⅰ度烧伤损伤轻、渗液少,Ⅲ、Ⅳ度烧伤损伤深,皮肤脱水或出现干性坏死,一般不起水泡。深浅Ⅱ度烧伤因渗出较多,往往会起大小不等的水泡。电烧伤、化学烧伤、固体热物烧伤也会起水泡。烧伤后立即用冷水冲洗较长时间可使创面血管收缩,组织液渗出较少,反倒可以减少水泡形成。 误区三 用酸碱中和法缓解 以前有人主张酸烧伤用碱中和,碱烧伤用酸中和,这从理论上说是对的,但实践中不可取。因为在酸碱中和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这样在原来化学烧伤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热烧伤,更加重了伤情。所以,现在不主张化学烧伤后酸碱中和,而主张应用大量清水冲洗。 误区四 在创面上涂药 有了创面,在创面上涂药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许多外用药物的说明书上也写着清洁创面后将药物直接涂于创面。可是,直接在创面上涂药会刺激创面并造成剧烈疼痛。如果把药物涂在纱布上,再轻轻贴在创面上,既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又不会出现剧烈疼痛。 误区五 用牙膏治疗烧伤 牙膏本身没有抗感染作用,而且常带有一定数量的病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一种细的矿物质粉末,对创面是一种刺激物,发泡剂和调味剂对创面也无治疗作用,反而会刺激创面而引起肉芽增生和创面感染。 误区六 创面用紫药水和红药水 红药水、紫药水抗感染能力都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创面感染。更主要的是深颜色的药物遮盖创面,使医生不能明确了解烧伤深浅程度,影响治疗方案的制订。另外,有毒的汞用在烧伤创面,易引起过敏,大面积应用还会引起汞中毒。 误区七 烧伤后不吃“发物” 所谓“发物”主要是指能使病情加重或诱发其发作的某些食物,主要包括鱼,虾等海产品,羊肉,狗肉等及韭菜,香菜等蔬菜。其实“发物”只是一种民间说法,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认同,在权威的医学教科书和期刊杂志上均找不到其确切的定义。我们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未发现吃“发物”而“发”的病历。相反,鱼、虾、肉类含有高蛋白,韭菜、香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对烧伤创面愈合有很大帮助。只要平时对这些食物无特殊反应,烧伤后就可以多吃,以利于创面愈合。 推荐阅读:女儿烫伤三年恢复情况--坚持就能看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