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临床表现超出最初损伤边缘,浸润性生长、具有持续性强大增生力。 瘢痕疙瘩(keloid,K)是继发于皮肤损伤后,以胶原蛋白过度沉积、超出最初损伤边缘呈浸润性生长、具有持续性强大增生力为特点的真皮纤维化疾病。 ①病史特点:大部分发生在皮肤局部损伤1年内,包括外科手术、撕裂伤、文身、灼伤、注射、动物咬伤、接种、粉刺及异物反应等,许多患者的原发病史可能被忘记,被称为原发性、真性或特发性瘢痕疙瘩。部分患者有一定的家族多发倾向,瘢痕疙瘩一且形成,呈持续性生长,并向周围正常组织发生浸润;病程较长,多年不变,无自愈倾向,不能自行消退;且临近的小的病变可以融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病变,单纯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停止瘢痕内药物注射治疗后又继续长大。 ②临床特征:常见于30岁以下的青少年,有特定部位多发倾向,且可以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同时出现,好发于颌颈部、耳垂、肩部、胸部及上臂等处,色红,坚硬,弹性差,突出皮肤表面,超过受损伤的原有病变范围向四周正常皮肤扩张,又被称为“蟹足肿”或“瘢痕瘤”;自觉症状多感瘙痒或疼痛、灼热感,疼痛敏感,部分患者明显;全身多个部位可以同时发生,数目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形状可以是条状、圆形、卵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面积大小不一,厚度高低不等,有一定的移动度,与基底组织不粘连,较少造成周围器官的继发畸形,多无明显的功能障碍,部分可以出现表面破溃,并发反复发作的皮肤溃疡和感染。 ③病理改变:瘢痕疙瘩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和过剩的细胞外基质沉积,尤其是以胶原蛋白沉积为特征,主要由大量致密的、较粗的、呈旋涡状不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所构成,胶原纤维束嗜酸性,着色淡,呈透明状;成纤维细胞很多,均呈扁平长梭形,并有分裂相、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明显增生,细胞层次明显增加,中央部及边缘部细胞均排列紊乱,极性消失,普遍存在细胞交错重叠现象;瘢痕中黏液样间质较多,新生血管形成较多,无弹性纤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