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ove]不要再相信骗子们所谓中医治疗疤痕的奇效,看看真正的中医是怎么说的[/move][/B]
中草药治疗病理性瘢痕机制的研究进展
田永静,张余光(指导) 2006-1-16 22:44:20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 年 11 月 第 6 卷 第 21 期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治疗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瘢痕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多种修复细胞与细胞因子等诸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细胞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过程,如何防治瘢痕的形成,一直是创伤修复领域的热点。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瘢痕形成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将近年来有关中药防治瘢痕的基础研究综述如下。
1 通过细胞因子来影响瘢痕形成
近来国内外的研究证实细胞因子在瘢痕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TGF-β1、NF-I、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等。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1)可以促进FB增殖及胶原的大量合成及沉淀,抑制TGF-β1水平可有效治疗病理性瘢痕。王益民[1]在体外培养的FB中加入不同浓度丹参的培养液,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得TGF-β1,用3H-脯氨酸掺入法测量胶原含量,结果显示相同数量的FB分泌TGF-β1,减少胶原合成,作用时间越长降低越明显,同时TGF-β1与胶原成正相关关系。并且能抑制NF-I在胶原基因启动子上的结合,抑制胶原的合成。祁少海等[2]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出动物瘢痕模型在积雪草甙作用下TGF-β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胶原合成减少。张士云等[3]以中药复方制剂复黄膏、白玉膏作用于大鼠皮肤创面,观察其愈合及TGF-β1mRNA的表达和胶原含量,结果显示复黄膏、白玉膏有良好的调控修复过程中TGF-β1mRNA表达的作用,继而进一步调控胶原的合成,从而发挥良好的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的作用。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可刺激FB大量增殖,并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的释放,刺激糖胺多糖大量生成,是瘢痕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吴严安等[4]用苦参碱作用于小鼠的FB,发现FB对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的反应降低,增殖减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的许多参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生长因子的来源,新生血管周围的细胞是增生性FB的重要来源。林洪生等[5]通过体外实验验证苦参碱、川芎嗪可使内皮细胞通透性明显降低,分泌减少,这可能是苦参碱,川芎嗪治疗瘢痕的又一机制。
2 通过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来防治瘢痕
2.1 对FD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雷公藤是卫矛科植物,其提取物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三碱等,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解伟光[6]等观察其对体外培养FB, 发现它使细胞内代谢产物增多,细胞的形态有改变,谢举临等[7,8]将积雪草甙加入体外培养的FB中,光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有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核分裂相对较少,核仁细小或缺失,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明显疏松,内容物减少,核蛋白体有不同程度的脱颗粒现象,自噬溶酶体增多。刘丽忠等[9]发现甲基莲心碱可影响FB的形态,使其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贴壁减少,细胞内颗粒增多。甲基莲心碱浓度为100μg/ml时,细胞出现部分死亡。这表明中医药可影响FB的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
2.2 抑制FB的增殖和活力 王芊等[10]研究发现丹参能显著抑制FB的生长。祁少海等[7,8]将积雪草甙加入体外培养的FB中,发现FB的DNA 合成明显减少,并抑制FB的增殖,随积雪草甙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加。任丽红等[11]将五倍子、蜈蚣提取物能明显抑制FB的增殖及胶原蛋白的合成,在一定时间内呈时间-效应关系。另有研究发现,甲基莲心碱、五倍子、己基可可碱等[9,12,15]能抑制FB的分裂增殖,并具有明显的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即低浓度时FB生长良好,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其抑制率呈上升趋势,且较高浓度时可以杀死FB,由此可见,中医药可通过抑制FB的增殖和活力而达到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
2.3 对FB周期的影响 兰海等[13]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川芎嗪能抑制FB的生长,使其停滞在细胞分裂周期的G2-M期,汤苏阳等[14]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中药苦参碱作用于增生性瘢痕中的FB 72h后,G0-G1期时FB的数量明显增加,S期、G2-M期时FB明显减少,细胞核内增殖性抗原表达逐渐减弱。吕远东等[15]用己基可可碱作用于FB,用流式细胞仪在波长488nm激光条件下检测发现G1期时FB比对照组明显增高,S期时FB较对照组明显降低,G2-M期时FB变化不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可抑制FB的有丝分裂,影响FB周期。
2.4 促进FB凋亡 姜会庆等[16]发现丹参对培养的FB作用8h后,FB核转录因子NF-KB的活性几乎被完全抑制,并诱导其发生凋亡,祁少海等[17]发现积雪草甙能促进FB的凋亡,使免疫细胞数目减少,血管闭塞,数量减少,胶原纤维疏松,致使整块瘢痕组织变软,体积变小,呈退行性变。汤苏阳等[14]对2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局部注射苦参碱,利用DNA 末端标记技术检测FB凋亡数量,发现有苦参碱作用的瘢痕组织内FB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增加,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阳性细胞增加呈上升趋势。
3 中药对胶原代谢的影响
在皮肤创伤修复早期,胶原合成大于分解,有利于组织修复。随着修复的不断进展,胶原的合成与分解逐渐趋于动态平衡,若胶原合成仍大于分解,则导致瘢痕增生。故调控胶原的合成和分解过程,是瘢痕防治的关键所在。
李万同等[17]发现中药汉防己甲素在较低浓度时可抑制FB合成Ⅰ型胶原,并认为其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内钙离子的内流,使细胞分裂受抑,胶原合成下降,并通过抑制钙调蛋白运动,增强胶原酶活性,从而促进胶原分解。兰海等[13]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川芎嗪能抑制FB分泌细胞外基质,使其分泌Ⅰ、Ⅲ型胶原量明显减少。张玄等[18]以自制的丹参软膏涂于增生性瘢痕表面3个月,证明丹参能抑制增生性瘢痕胶原沉淀。于游等[19]以川芎嗪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3个月,结果显示川芎嗪能抑制FB合成胶原。张士云等[3]通过对复黄膏生肌愈创的实验研究发现,该药能提高创面渗液中透明质酸含量和Ⅲ型/Ⅰ型胶原比例,抑制胶原合成,减少瘢痕形成。吕远东等[19]发现己基可可碱对FB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3H脯氨酸掺入量逐步下降。
良好的上皮化过程有利于减少瘢痕形成,其机理可能是肉芽组织上皮化可反馈的抑制胶原的过度合成而较少瘢痕形成。中药可以促进肉芽组织上皮化,如张士云等[3]用自制的复黄膏生肌愈创能明显促进上皮生长,促进创面愈合,抑制修复后期FB的增殖和胶原的过度合成,减少瘢痕形成。崔文华等[20]以积雪草药甙膏治疗浅Ⅱ度和深Ⅱ烧伤患者,发现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快,瘢痕形成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4 中药与瘢痕组织内血液和营养供应
营养不良将影响创面愈合,创伤组织修复需要大量营养供应。增生性瘢痕组织内血供不均匀,愈向中央,微血管就愈少,而周边交界处血管最丰富,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交界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中央区血管密度,越向中央,瘢痕越成熟老化,胶原纤维越多,血管越少[21]。研究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内处于血供不足状态,血供不足除导致局部缺氧外,其他因子的营养供应也会下降[22]。而增生性瘢痕中大量增殖的FB又会释放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又可促进FB的自身增殖[23]。如秦泽莲等[24]研究发现,增生性瘢痕与其自身正常皮肤相比,钙、镁、锌、铜、铁5种微量元素含量均减少,这一结果从微量元素方面证实了增生性瘢痕组织局部营养不良。目前在人体内发现的近1000种酶,竟有60%~70%以上的酶需要微量元素参加或激活才能发挥出其生物学活性,微量元素的缺乏或降低将导致这些酶无法合成或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以至失活。中药治疗瘢痕多用活血化瘀,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品,以提高瘢痕组织内的血液供应。如史鸿涛等[23]以消积排通汤,刘建军等[25]选凉血四物汤加味,夏士平等[26]强调以水蛭为方中主药治疗瘢痕,李卫红等[27]以活血化瘀中药三七制剂与康宁克通-A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黄茂芳等在治疗瘢痕验方黑布药膏的基础上,从常用的200多种中草药前12位微量元素锌含量高的中药中挑选出来的六种理血熄风中药:土元、水蛭、地龙、蜈蚣、全蝎,加固涩药五倍子,制成微量元素高的瘢痕新药瘢痕消,临床治疗200例,效果较好。其抗瘢痕的机理与药膏中的高浓度的微量元素有关。
综上所述,传统中药有疗效确切,中草药的多靶点作用机理,副作用少的特点,为我们寻找安全有效的绿色新药带来了光明的前景,但是其临床及基础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就目前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希望有志于研究异常瘢痕的学者们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