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节日由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url=]祭灶日[/url],又称“小年”。传说[url=]灶王爷[/url]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节日习俗 在小编的家乡,“小年”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等,是祭灶王爷的日子。现在的家家户户很少有灶王爷的神龛了,小编也仅仅是在小的时候曾经见到过。神龛的两侧一般都贴有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 传说每年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都要启程去天宫,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人在过去一年的言行得失和善恶。为了让灶王爷能够多向玉帝说好话,人们就会在祭灶的时候将糖瓜融化,象征性的抹一点在灶王像的嘴唇上,意味着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不能说人们的坏话。这,就是“糖瓜儿粘”的由来了。 
一到二十三,年味就越发浓郁了,大街上的小贩们都在叫卖着各式的对联、福字、灯笼、中国结等,红红火火。粘完了糖瓜儿就要扫房子,置办年货,炖肉宰鸡,一天天的就要忙活起来了,等待除夕夜大年三十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