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形成的疤痕,可分「外科手术」与「非外科手术」两类治疗方式。简介如下: 1. 外科手术:手术治疗可切除或重建外形不规则的疤痕,或使疤痕转向,避免影响五官与关节的功能,但对具有蟹足肿体质的病患,则需谨慎处理,可辅以非手术的方式,降低重新形成蟹足肿的可能性。这种治疗方式,需由整形外科医师,或具有「皮肤外科」专长的皮肤专科医师评估后处理。
2. 美容胶布:皮肤受伤后,真皮层的纤维母细胞会分泌胶原蛋白,重建皮肤的架构,若伤口两侧皮肤距离过远,或伤口所在部位遭受较大的张力(如胸前、关节部位),则分泌的胶原蛋白会较多,形成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肿的机率会增加。 在伤口未缝合或拆线后的情况下,可使用「美容胶布」(adhesivetape support),将伤口两侧皮肤靠拢,以降低疤痕形成的程度。
3. 压迫法:压迫能限制疤痕组织的血氧供应,减少胶原蛋白的合成,亦具保湿与软化疤痕的效果,可达到抑制疤痕增生的目的,此方法适用于肥厚性疤痕与蟹足肿。小面积且形成于 1 年之内的疤痕(新形成者效果最佳),可使用能重复使用的硅胶片(silicone materials)处理。贴敷时间以全天使用为目标,但因硅胶片可能造成皮肤炎,所以在初期只需每日贴足 12 小时以上,依个人状况逐渐增加使用时间。疤痕形成后约需半年至 1 年才达成熟稳定期,故以连续使用半年为原则,并依实际状况提早停用或延长使用期间。对于大面积的疤痕,可使用压衣法(pressure garments)配合复健疗程处理。 4. 按摩:在疤痕形成初期,可配合按摩的复健手法,预防形成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肿,对于大面积的烧烫伤疤痕,这是相当重要的处理方法。但需注意按摩的重点在于对局部病灶垂直施压,造成前述「压迫法」的效果,而非水平方向的揉推。 5. 病灶药物注射:病灶药物注射(intralesional injections)是处理肥厚性疤痕与蟹足肿的各种方式中,可达立竿见影效果的选择,但注射时会造成疼痛,且大量注射亦可能出现药物的副作用,所以较不适用于大面积的疤痕。各种注射药物中,最常用者为类固醇(corticosteroid),其作用机转在于可抑制发炎反应,并造成血管收缩,减少疤痕组织的血氧供应,而且可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减缓新生胶原蛋白的速度,但若长期或过量注射,可能产生皮肤色素变化、皮肤萎缩、微血管增生等副作用。某些抗代谢或抗肿瘤药物,如氟嘧啶二酮(5-fluorouracil)、博莱霉素(bleomycin)、干扰素(interferon)等,亦可用于病灶注射,但较为昂贵,且各有其副作用存在。
6. 冷冻治疗:冷冻治疗(cryotherapy)处理肥厚性疤痕与蟹足肿,也具有相当显著的效果,有研究指出,约有 50 ~75 % 病患的蟹足肿,在多次治疗后,可达抚平的功效。此法与病灶注射法相同,不适用于大面积的疤痕。冷冻治疗的副作用包括治疗时的疼痛、永久性色素脱失、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7. 雷射:利用雷射原理,进行疤痕治疗。对于凹疤,可用磨皮雷射将凹疤磨平,刺激新的胶原蛋白再生;对于肥厚性疤痕与蟹足肿,利用染料雷射破坏下方的微血管,阻止疤痕组织的血氧供应,可参见本书的雷射相关章节。
8. 真皮注射填补法:将胶原蛋白、玻尿酸,或自体脂肪注射至凹下的疤痕,使其恢复平滑外观,但可能在 3 至 6 个月之后,填充物质被身体再吸收而失去效果。
9. 外用药膏:目前坊间有相当多的外用药膏,宣称对消除疤痕有效,但并无强烈的医学证据支持,有待未来的研究。
10. 放射线治疗:放射线可抑制纤维母细胞活性与胶原蛋白新生,是治疗蟹足肿的有效方法,但治疗部位可能在数年后发生皮肤癌,不应列为优先考虑的处理方式。
结 语只要伤及深部真皮层,就会形成疤痕,因此处理疤痕的最高原则在于「预防」。但若已形成真皮层的伤害,初期适当的伤口处理与护理,可降低疤痕恶化的机率,后期配合各种疤痕的处理方式,可将疤痕的严重度降低。至于坊间多样化的「除疤药膏」,目前尚无强烈的医学证据支持,不应视之为主要的疤痕处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