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成长,加上服务化社会转型;对外貌的追求及愈发频繁少的人际接触,导致医学美容蓬勃发展,也悄悄地变更了医学美容服务内涵。
人们追求无缝衔接的美丽,医师因此提供更细致、微巧而低创伤的治疗。传统重点式激光先被光子嫩肤取代,进一步演化成黑脸娃娃、净肤激光;住院等级的石碳酸变成午餐美容果酸换肤;机械式磨皮则进化成激光磨皮,最终成为点阵激光剥脱。
伤害看来逐渐轻微,社会大众趋之若鹜,浑然忘记「医学美容,就是一种医疗行为」!各位忽略的是,医疗行为「基本上行走于窄巷之中」:除了追求「治疗的有效性」,还必须「尽可能避开伤害风险」。
医学美容,必然伴随着医疗风险!
更新的激光,更重的伤害!?
激光学理很简单:「光线被组织内特殊吸光体大量吸收,最后因能量负荷过重而炸裂」。这些「特殊吸光体」称为「光靶物质;chromophore」。换句话说,无论如何演进,激光「强大能量光线」的本质不会改变,「烧灼与炸裂」的作用也不会改变。
人们接受激光治疗时,往往注意「某某激光最有效」、「某某激光最快速」、「某某激光最强力」。然而所谓「先破坏、后建设」,必须建筑在「接受治疗皮肤是健康的」此一前提之下。如果「接受治疗的皮肤已经受伤了」,「先破坏」的结果,很可能是「难建设」,甚或是「不建设」。
然而皮肤必须受伤,才会长斑;皮肤必须发炎,才会长斑。换句话说,因为黑斑、痘痘甚至敏感等因素寻求激光治疗,本质就是「已经受伤皮肤上追求更多伤害」的风险行为。
激光会造成哪些伤害? 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请各位自己看看吧…
图一与图二:净肤激光造成的黑黑白白:脱色斑与反黑、恶化、卡斑
图三:染料脉冲激光造成的皮下瘀青,及后续「血色素沉积黑斑」
图四与图五:点阵激光后皮肤变得敏感,后续出现「反跳油垢排出」现象(肉眼表现)
如何避免激光伤害?
谈到「避免激光伤害」,大家都会想到「慎选激光机种与治疗剂量」。这种思惟乍看没有大错,其实错得离谱。如果受术者的皮肤已经脆弱到无法接受任何治疗,激光又是强大的光线烧灼;属于「先破坏、后建设」作法。如同前面所说:「受伤、发炎的皮肤才会长斑」;已经受伤、发炎的受术者,会使任何「正确激光机种与治疗剂量」都发生不可预期的伤害。这就是「医学美容愈发达,敏感肌肤患者愈多」的医学真相!
如何避免激光伤害?当然是遵循正确医疗原则,仔细监测肌肤反应。正确地运用术前肌肤监测,除了确定受术者可以承受,还能选择正确机种与正确剂量,如同所有医疗治疗的手术前评估。正确地运用术后肌肤监测,还可以确定治疗效果是否到位,是否过度?术后修护速度是否如同术前预期?应否增加、减少或改变术后护肤品使用品项与剂量等重大问题。
完整治疗不仅仅「唯一手术」;只有术前完整评估与手术预备、术中谨慎操作,以及术后伤害修复与效果监控三者并存,才是保障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唯一法则。这就是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也是医学界亘古不变的唯一真理!
如果已经伤害了,应该如何修复?
如果您已经受伤了,陷于反黑、红肿、疼痛、干燥、起皮甚至是组织液渗出(流黄水)的困境中,还是有机会回到完全健康状态。激光造成的伤害大约有反黑、脱色、敏感、红肿、疼痛、干燥、脱屑起皮或组织液渗出。
反黑:
反黑可能源自于黑色素激活,产生过多黑色素颗粒(新生黑色素),也可能源自表皮伤害后,角质代谢异常(卡斑)以及血色素的沉积与氧化(瘀青)。
新生黑色素的治疗:
黑色素颗粒的生成,无论原因为何,最终关键在于「发炎现象的引起」。换句话说,避免发炎,就可以避免新生黑色素。
新生黑色素的治疗因此着眼于「治疗时减少发炎」。一般提到新生黑色素治疗与预防,首先想到细胞毒性的对苯二酚(或称氢醌;hydroquinone),其次是还原作用的左旋维生素C类。然而对于激光后受伤的皮肤来说,左旋C(抗坏血酸)的酸性刺激可能有再度发炎风险。在肌肤监测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对苯二酚的细胞毒性,也会导致慢性皮肤发炎。
正确的治疗方式是:避免使用细胞毒性物质;并审慎避免还原成份的酸碱等物理、化学刺激。
瘀青的治疗:
在皮肤镜下看到的「发炎后血管扩张」,严格地说应该区分为二种:真实血管扩张,与血液溢出现象。前者意指「血管管径因为慢性发炎而真正出现扩张现象」;后者则是「血管管径并无扩大,而是发炎造成的血管通透性上升,使血液渗出后沉积、褐化于血管周边,目视有扩张感觉」。
目前对于血管扩张并没有非激光的治疗方式。至于血液渗出血管后的回收更难—口服Pentoxifylline或Nicametate Citrate等末梢血管循环促进剂并没有相关的效果。
目前我们观察到某护肤品似乎有修复现象(详如图一、图二)。
2011/08/12敷面前 2011/08/18敷面前
2011/08/12敷面前 2011/08/18敷面前
卡斑的治疗:
「卡斑」与「干燥」、「脱屑起皮」基本上是相同来源—受损皮肤的酸性保护膜难以重建,以至于造成表皮干燥、角质废物无法代谢。堆积的角质中存在黑色素颗粒;后者会造成块状或全面黑斑,受术者因此认定为「反黑」或「肤色黯沉」。
知道原因,治疗方式就简单了—既然是皮肤干燥,治标方式就是「皮肤保湿」;治本方式就是「帮助皮肤自我修复酸性保护膜」。治标与治本可以相辅相成,使受术者的满意度增高。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油性保湿成分堵塞了汗腺与皮脂开口,导致酸性保护膜修复的更加困难。
正确地选择保湿产品,才能够既帮助保湿,又帮助酸性保护膜修复。
脱色:
目前对于脱色斑的理解,大约都是激光过度治疗后的黑色素细胞死亡。所谓的「过度治疗」,过去以为是「单次剂量过高」;然而2010年一篇哈佛医学院的报告指出,「就算间隔一周的连续五次治疗,而且剂量不高,还是会出现点状脱色斑」。换句话说,黑色素细胞对激光光线的耐受程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悍。
回过头谈治疗。目前对于黑色素细胞受损、死亡产生的白斑现象,医学界并没有非常确定的治疗方式。有些医师尝试黑色素细胞种植(implant ofmelanocytes),但是点状的脱色斑难度更高,治疗效果更难掌握。
这部分我们也试过使用干细胞修复方式,但效果非常缓慢。目前比较实际的、确实的建议是:
绝对不要造成脱色斑,修复太难了~
如果没有办法把白色变黑,试着把黑色(「黑黑白白」的黑斑)变白!?(这部份难度也很高)
敏感、红肿、疼痛、或组织液渗出:
对于已经受伤的皮肤,「强行」给予激光治疗;就像「要求骨折尚未修复的队员下场踢足球,结果骨折状况更严重」一样愚蠢。
激光后的敏感如何修复? 基本思维有二个:「让皮肤休息」与「提供修复护肤品」。然而对于护肤品理解愈深,愈怀疑护肤品长期使用安全堪虑。
选对了护肤品,皮肤得到保养;选错了护肤品,皮肤因此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