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疤痕的形成过程
组织受伤后的最初数分钟内,创面上有血清胶原蛋白和凝血块出现,约24小时后,创面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向凝血块内生长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经3-4日,由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构成的肉芽组织增生,逐渐添满创腔。以后成纤维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胶原纤维、毛细血管和神经细胞进入,创面皮肤表皮的新生上皮向创面中心推进,逐渐覆盖肉芽组织,形成皮肤疤痕。大约在伤后一周,疤痕组织逐渐增多变硬,其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并在2-3周达到高峰,此时,疤痕色淡红、稍隆起、发硬。经4-6个月或更长时间,肿胀逐渐消退,颜色变紫或消退,疤痕逐渐平滑硬固,表皮下有明显的毛细血管网,纤维增生停止,疤痕逐渐变软而薄,颜色变暗,并继续发生收缩,导致器官变形。
二、疤痕的转化
疤痕形成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朝三个方面转化,并形成不同形状的疤痕。
1、趋向稳定、变薄、软化。
2、痕发生挛缩。主要见于Ⅲ度烧伤、毒蛇咬伤、严重创伤所致的原发性疤痕,经一系列生化变化而收缩使正常组织变形的继发性损害。 s3"[,6z{0 3、少数疤痕由于摩擦、牵拉等原因发生破溃,形成溃疡并发生癌变。
三、疤痕的形成机制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愈合过程包括炎症反应、血管再生、细胞增结缔组织形成创面收缩与重组等多步骤。这一过程的基出础是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的一系列活动。随着对创伤愈合研究的深入,对修复细胞、细胞外基质及细胞因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疤痕的组织学研究
一、正常皮肤疤痕的组织学特点
正常皮肤疤痕表层为菲薄的上皮结构仅由几层上皮细胞组成。深层为增厚的结缔组织,主要为胶原纤维,无弹力纤维及真皮乳头、毛囊和腺体等皮肤附件结构。早期,细胞和血管成分较多,胶原纤维排列无一定的顺序。后期,细胞和血管成分较少,胶原纤维呈互相平行较有规律的束状排列。
疤痕的病因学研究
【疤痕的形成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特异性身体素质
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形成的疤痕与皮肤损伤的轻重程度无明显关系,轻微的损伤如蚊虫叮咬,预防接种、甚至找不出外伤史都会形成疤痕疙瘩,有时还具有遗传特点。疤痕疙瘩常呈家族性发生。
二、年龄
胎儿创伤愈合后无疤痕形成,而年轻人创伤愈合后疤痕发生率较老年人明显增高,且在同一部位,年轻人疤痕增生的厚度比老年人厚。这可能与青年人代谢旺盛、皮肤张力强、激素分泌活跃有关。而胎儿组织创伤后无急性炎症反映及透明质酸含量较高等因素有关。
三、种族差异
研究表明皮肤色素与疤痕疙瘩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深肤色较浅肤色人种的疤痕疙瘩的发生率高6-9倍,人体疤痕疙瘩常发生于色素集中的部位。这可能与促黑素的异常代谢有关。
四、感染和异物
创面感染后易发生疤痕,因创面感染后炎性反应强烈,肉芽组织增生过度,导致疤痕形成。而灰尘、滑石粉、线结等异物可刺激疤痕形成。
五、皮肤张力与部位
凡切口平行于皮肤张力松弛线,所受张力低者,不易产生增生性疤痕。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张力不同,胸骨前、三角肌、上背部及关节处皮肤张力大,活动多,为增生性疤痕的好发部位。
六、其它
损伤原因、创伤的部位、创面深度、创伤愈合的时间、切口与皮肤表面的角度等都会影响疤痕的形成。
「该帖子被 可乐罐子 在 2007-10-7 13:32:5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