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痤疮是皮肤科的常见病,中医称“粉刺”,在古代就已经有对本病的记载。《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受如持虚,劳汗当风, 寒薄为皶,郁乃痤。”这句话应该是对痤疮病因病机及症状的最早描述,其中“郁乃痤”是对病因病机的最经典概括。
历代医家观点 历代医家对“郁乃痤”有多方面的解释。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注释:“时月寒凉,形劳汗出,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 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 玄府谓汗孔也,痤谓色赤瞋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枣,或如豌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耎而攻之,大甚出之。”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指出:“凡若此者,皆阳气不固使然也。”王洪图在《王洪图内经讲稿》中也强调:“阳气受伤,或卫气被郁。”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称“疱疮”,曰:“年少气充,面生疱疮。”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面体病候·面疱候》称痤疮为“面疱”,其云:“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现代教科书上描述痤疮的病因大致为以下三种: (1)肺经风热:素体阳热偏盛,或青春期生机旺盛,或外感风邪挟热上犯肺卫,或肺经久蕴郁热,致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皮疹。 (2)湿热蕴结: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生热,结于肠中不能下达,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部面部肌肤。 (3)痰湿凝结:脾虚不健,运化失调,水湿内停,日久成痰;或湿郁化热,湿热挟痰,凝滞肌肤。
这句话应该是对痤疮病因病机及症状的最早描述,其中“郁乃痤”是对病因病机的最经典概括。本文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避免走弯路,有哪方面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加小编微信434613715或1783452527,一对一详细解答!
推荐阅读:获取更多疤痕修复知识,请关注中国疤痕网 http://zhishi.scarbb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