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骨移植后,植骨通过两种方式与受骨愈合 1.爬行代替:植入骨床后,骨的表面的细胞(外膜新生层、骨内膜和骨小梁的表面细胞)依靠吸收受区弥散的营养物质继续存活,而深层骨组织因血供受阻而坏死。松质骨和密质骨的早期组织学改变相似,均是在植骨周围出现炎症和水肿之后,巨噬细胞侵入,吞噬骨髓腔和哈佛氏管内的坏死物质,毛细血管则伴随原始间充质细胞长入腔,而位于深层的骨细胞自溶,此过程约2周时间。其后,植骨的存活过程视种类而异。松质骨再血管化速度快,2周内即完成,移植后几小时就与受区血管吻合,2d即被血管包绕。当血管长入时,原始间充质细胞分化成骨细胞,很快在骨小梁周围聚集并产生骨样组织(类骨质),最终将死骨包围在中心,由破骨细胞将其清除,被排列于骨小梁上的骨组织代替,新的骨细胞也同时产生,完成修复过程,密质骨要6d才有血管长入,完全再血管化需1~2个月,开始,哈氏管内的破骨细胞增大,破坏和吸收死骨,扩大哈氏管,之后,毛细血管和原始间充质充填这些空隙,成骨细胞产生骨样组织,形成新的哈氏系统. 植骨内成骨细胞的活性取决于能否获得充足的营养。松质骨的成骨过程快,在于它的开放结构易使骨细胞接触到营养,形成弥散性血管化,死骨被清除前,新骨已开始沉积在死骨的骨小梁上。而密质骨阻碍血管弥散,只能通过哈氏管长入,死骨被清除后才能产生新骨。 2.骨诱导:即植骨床周围组织中的间质细胞,受到植骨的刺激(诱导)转化为成骨细胞,侵入植骨而形成新骨。有实验证实,移植的自体骨不仅是成骨细胞的直接来源,而且还可诱导受区的结締组织分化为具有骨生成能力的细胞。松质骨比密质骨更具有诱导骨生成的能力。松质骨移植后,新鲜红骨髓能诱导和促进骨生成。也有实验证明脱钙骨基质有较强的骨请导作用,而且免疫排斥反应较轻。诱导物质的主要成分是骨形态发生蛋白,骨脱钙后易被释放。 推荐阅读:浅谈瘢痕预防与治疗 本文如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处理 |